首頁
學校概況
黨政機構
教學机构
人才培養
  • 本科生教育
  • 研究生教育
  • 國際教育
  • 繼續教育
隊伍建設
  • 人才政策
  • 招聘信息
招生就業
  • 招生信息(本科生)
  • 就業服務(本科生)
  • 招生信息(研究生)
  • 招生信息(國際生)
相助交流
  • 國際相助交流
  • 地方相助交流
学术 · 人才

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石毓智來院作學術講座

新闻来源:人文學院點擊數:更新時間:2025-05-29

5月26日下午,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石毓智应人文學院之邀,于1101教室开展了“对40年来汉语研究第一热点的反思:‘都’是副词照旧代词?”主题学术讲座。

講座伊始,石毓智指出,在過去40多年的漢語語言學研究領域,“都”的詞性研究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。學界長期以來將“都”歸爲副詞,但這造成了许多研究的疑惑,好比關于“都”的語義指向問題,學界存在多種觀點,如只能指向左邊、雙向指向、只能指向右邊、指向現實情況等,讲明“都”的語義功效研究仍存在諸多待解之謎。石老師認爲這一歸類方式實則掩蓋了“都”的本質屬性,對其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定阻礙,因此有须要對這一熱點進行深刻反思。

石毓智從多個維度展開論述,提出“都”應是總括代詞的觀點。在漢語內部規律方面,他認爲“都”與“些”同屬漢語數量指代詞範疇,二者在用法上相互制約。從“結構賦義”規律來看,“都”的漫衍規則受其制約,這一規律還作用于疑問代詞引申用法、名量詞重疊表遍指等現象。此外,漢語多種方言中“都”可作複數標記,功效與普通話“些”相似,且在口語破裂語中“都”與主語構成句法單位,這些都爲“都”是代詞提供了有力佐證。

隨後,石毓智深入剖析了“都”的語義功效。“都”的焦点功效是從數量上總括指代的相關身分,可指代主語、話題、賓語、前句身分甚至現實中人或物,“都”還存在與疑問代詞連用做主語等現象,這都與代詞功效高度契合,而非學界普遍認爲的“全稱量化”功效。

此外,從方言和語言類型學角度出發,石毓智指出,在口語破裂句中,“都”可單獨或與主語在句尾作破裂語。對比其他語言,“都”的對應詞多爲代詞或形容詞。此外,“都”與副詞“全”“總”功效有明顯差異,與“些”在句法漫衍上呈現互補態勢,且“都”受“結構賦義”規律制約,即謂語動詞前名詞有定、後無定。“都”可被副詞修飾是數量表達的特殊性體現,因其指代功效與名詞一致,而副詞表動作狀態,所以“都”不應被劃分爲副詞。

石毓智強調,漢語研究不應局限于現有語言學流派,也不應沈迷于抽象看法遊戲,研究需具備系統觀,既要涵蓋漢語自身系統性,也要考慮人類語言系統性,漢語研究應突破流派局限,建设包罗漢語特性和人類語言共性的系統觀。他對學界長期存在的抽象化研究傾向提出反思,強調回歸語言事實本體的重要性。

講座現場

石毓智憑借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研究視角,爲師生們帶來了一場關于漢語研究熱點問題的思想盛宴。講座不僅拓寬了師生們在漢語語法研究領域的視野,更爲今後的漢語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要领借鑒,對推動我校相關學科的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。


文:季轩羽 /    图:沈卓瑶 /   审核:罗争鸣、陈隆升 /    责任编辑:李鑫